央廣網北京4月19日音訊(記者 朱冠安)4月19日7時30分,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人類跑者一起站在北京亦莊全程21.0975公里的賽道上。跟著一聲槍響,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賽事正式開跑。
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賽事鳴槍開跑(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這場賽事由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中心播送電視總臺北京總站、北京播送電視臺、北京經濟技能開發區辦理委員會一起主辦,約請全球機器人企業、科研院所、機器人沙龍、高校等立異主體的人形機器人參賽,不只為馬拉松賽事注入了新生機,也敞開了人機協同競技的新篇章。
人類與人形機器人一起穿行在“最美賽道”
本次競賽選用人機共跑賽道的方式,人類選手賽道與機器人賽道共用,但分屬不同賽區,這種方式對機器人而言,在環境習慣、地上應對以及通訊等方面都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應戰,這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初次。賽場上,人類跑者與“鋼鐵跑者”從南海子公園一期南門動身,途經泡桐大路、文博大橋、通明湖公園等網紅打卡地,終究抵達通明湖信息城。
人類與人形機器人一起穿行在“最美賽道”(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要打造一條最美的馬拉松道路。”北京經濟技能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說,機器人和選手們將在前行過程中,感受到“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在春季的異樣景色,也能在文昌大路一睹各大企業的風貌,穿過夢境的泡桐大路,充沛領會“一城花海,兩邊紫韻”的景色。這一獨具匠心的規劃,完美詮釋了科技立異與工業晉級的深度交融,更完結人文精神與天然之美的調和共生。
參賽者穿行在“最美賽道”(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初次長距離耐力測驗 賽事成為人形機器人才能“試驗場”
據介紹,這是人形機器人初次在敞開環境下的長距離耐力測驗。每個參賽機器人須具有人形外觀,完結雙足行走或奔馳,制止輪式結構;操控方法可選手動遙控(含半自主)或徹底自主。參賽團隊需保證機器人安全合規,嚴格遵守競賽線路與規矩。
為保證更多機器人可以順暢完賽,參賽團隊在競賽過程中可以替換電池,也可經過替換機器人以接力方式參與全程競賽。賽道沿線還設置了多個補給站,供給電池替換、機器人保護及數智醫療等后勤保障服務。
身高1.2米的松延動力N2機器人在競賽中(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賽事除設置冠亞第三名之外,還設置完賽獎、最優耐力獎等系列獎項,并預備科技立異研制獎賞,鼓勵機器人研制團隊的立異打破。北京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梁靚表明,“本次大賽咱們秉持‘參賽即成功,完賽即英豪’的理念,究竟這不只是一場競賽,更是一個測驗驗證渠道。21公里的長距離測驗以及不間斷奔馳,對機器人的多項技能都是巨大應戰?!?/span>
賽事經過動態路況與雜亂環境,可以全方位查驗機器人在運動操控、環境感知和能源辦理等中心技能才能,對其功用提出多維度應戰:既要應對長距離續航,也要在坡道、轉向等雜亂路況下完結靈敏運動。這也是很多機器人企業、科研院所等組織報名參賽的原因。
值得重視的是,為了習慣長距離奔馳,有的參賽機器人會選用特別規劃。在替換電池環節,部分機器人具有不關機就能替換電池的特別功用,以此進步續航才能。在資料選用上,為完結更輕量化且更經用的方針,賽隊也會進行共同規劃。有些機器人還會選用穿鞋的規劃,而有些則會在腳底裝置耐磨設備,意圖都是為了習慣特別地上情況。
最快2時40分42秒完賽 “天工Ultra”成為全球首個完結半馬的機器人
10時11分,機器人選手“天工Ultra”沖過結尾線,用時2時40分42秒,成為首位完賽的機器人。這也標志著“天工Ultra”成為全球首個完結半馬的機器人。
機器人選手“天工Ultra”沖線瞬間(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此次奪冠的“天工Ultra身高約1.8米、體重約55公斤,本年不只將時速從6千米/時提高到最高峰值速度12千米/時,還經過搭載“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渠道“慧思開物”變得更聰明。
天工隊相關擔任人在承受采訪時表明,“天工Ultra”經過無線領航技能完結跟從導航和長程途徑規劃,自主實時調整奔馳方向和速度,來完結馬拉松賽事的奔馳?!霸蹅冡槍λ谋倔w和一體化關節的安穩性和耐熱性,做了比較好的提高,而且經過能耗系統的優化和快速換電的技能,讓它能有更強的續航才能。在機器人的平衡性、步態規劃、上下肢的和諧方面,也做了運動操控算法的提高,可以讓它跑得更安穩、更靈敏,適用于雜亂的野外環境?!碧旃り犗嚓P擔任人表明,關于本次賽事成果,團隊以為“參賽即成功,完賽即英豪”。這是一次對技能的了解,也是一次關于工業化規劃使用規范的探究。“期望經過這段時刻的盡力,可以在本次競賽中獲得優異的成果?!?/span>
機器人選手“天工Ultra”在競賽中(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人機交互共交融作 未來工業開展新起點
上一年,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賽賽場上,人形機器人“天工”在起點為選手“加油打氣”,還與參賽選手一起沖過結尾,成為賽事的一大亮點。本年,人形機器人賽隊們“齊頭并進、身先士卒”的盛況,愈加大放異彩。
梁靚介紹,人類應戰馬拉松是應戰身體極限,而機器人跑馬拉松則是科技和工業開展的新起點。這次競賽致力于打造一個協作溝通的渠道,促進工業鏈上下游協同立異。
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現場(央廣網記者 朱冠安 攝)
當時,機器人工業已進入工業迸發期。北京經開區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具身智能機器人工業新城,已構成工業鏈完好掩蓋、生態系統健全完善、使用場景敞開多元、強化全生命周期服務賦能四大明顯優勢?,F在集聚了安川首鋼、智同精細等機器人及智能制作生態企業300余家,打造了中心零部件+人形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物流機器人“1+6”工業系統。機器人工業鏈規劃超百億元,占全市的50%,是北京市重要的機器人工業集聚區和國際機器人大會的永久會址。在具身智能范疇,亦莊首先布局以北京人形機器人立異中心為代表的立異渠道,落地以小米機器人、優必選等龍頭機器人本體企業,以星海圖等為代表的頭部具身智能企業,清能德創、靈足年代等為代表的要害零部件企業,根本構成掩蓋中心零部件、整機到使用場景的具身工業鏈系統。
從跑贏賽事到跑通工業鏈,這是對人形機器人行走、奔馳、全身協同、具身智能等才能的最佳查驗場景之一。經過立異規劃的專業規矩與人機協同機制的探究,可有力加快技能從實驗室走向實際國際,撬動人形機器人藍海商場。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使用商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供給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顧客也可經過央廣網“啄木鳥顧客投訴渠道”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一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絡: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咱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