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丸都山
修改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我國
當中美相互征收超越100%的關稅后,這場世界貿易爭端現已成為“數字游戲”,那些數字之外的信息愈加值得重視。
4月11日,我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發布關于半導體產品“原產地”確定規矩的緊急告訴。
告訴稱,依據海關總署的相關規定,“集成電路”原產地依照四位稅則號改動準則確定,即流片地確定為原產地。主張集成電路不管已封裝或未封裝,進口報關時的原產地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進行申報。
美東時刻的同一天晚上,美國海關與邊境維護局發布方針指引稱,智能手機、路由器以及部分電腦和筆記本等產品將不再被歸入此前針對我國進口商品施行的125%關稅稅率規模內。
假如把上述信息結合看,大致能夠得到兩條定論:
首要,一個好消息是,關于一般顧客來說,智能手機和電腦能夠定心購買了,此次“關稅戰”估計不會觸及到“民用電子消費品”商場。
其次,筆者以為,關于芯片原產地的確定,將對美國半導體工業帶來深遠影響,其含義甚至不限制在這次“關稅戰”的結構內。
半導體工業,不存在硬脫鉤
在評論關稅問題時,一個經常被疏忽的點是,有些世界分工雜亂的工業,向其征收關稅這件事自身,現已超越任何政府的行政才能鴻溝。
咱們無妨做個假定:
一家坐落我國臺灣的晶圓代工廠,在接到美國客戶的訂單后,將日本產的硅片加工為晶圓,后送到馬來西亞進行封裝,再交給我國大陸由OEM廠商組裝為電腦,終究售往美國。
現在問題來了,在來回的“出口—進口—轉口”中,這臺電腦應該加多少關稅?
以上的這段假定,仍是關于半導體工業鏈的“簡化、再簡化版別”,沒有考慮到IP授權、上游設備產地、晶圓制作輔材、后段檢測等多個或許導致關稅疊加的環節。
即使每個環節都能嚴格地依照稅率征收關稅,那么這臺電腦到顧客手中價格會上漲多少?
因而,在關于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的問題上,中美兩邊都心照不宣地挑選讓這個巨大且雜亂的工業“置身事外”。
關于美國來說,關稅征收規模的修訂使其不必面對“美版iPhone全球價格最高”的為難局勢。
而關于我國來說,發布芯片原產地確定規矩有兩個清楚明了的優點。
一方面,目前國內嚴峻缺少先進制程芯片的產能,而大部分先進制程芯片都由美國企業規劃完結,假如向他們征收大額關稅,本錢終究會轉嫁到顧客頭上。
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聯想/小米/OPPO/vivo等OEM廠商的世界競爭力。
還有一個能夠發生深遠含義的影響是,這次芯片將攪擾美國芯片制作回流的進程。
“Made in USA”,難上加難
2022年,拜登政府出臺了《芯片與科學法案》,擬撥款390億美元直接補助那些美國本鄉的晶圓制作廠商。
這項方案終究的作用怎么呢?只能說很有限。
除了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等IDM(即規劃、制作、封測筆直包攬)企業外,大多數美國芯片產商并未給予呼應。
原因也很簡單,在單座5nm晶圓廠出資動輒120億美元起的布景下,讓現已習氣Fabless形式運營的美國芯片公司考慮建廠,芯片法案給每家許諾的十幾億到幾十億美元補助真實不具備說服力。
到特朗普本屆任期,他曾在美國國會宣布講演召喚廢棄《芯片與科學法案》,稱其白白浪費錢,但一起經過關稅向臺積電施壓,讓后者到美國建廠。
因而,咱們能夠看到,盡管特朗普政府沒有堅持方針的連續性,但在芯片制作回流的問題上,與拜登政府是有高度一致的。
那么在“半協”發布半導體原產地確定規矩后,芯片制作還能順暢的回流美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需求闡明的一點是,我國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費國。
能夠預見的是,美國國內部分觸及Foudry的企業,不掃除會考慮本鄉部分產能外遷的或許。比方存儲芯片廠商美光,或者是功率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
而關于那些本就是Fabless形式的廠商來說,他們更是會毫不猶豫地挑選持續讓我國臺灣企業代工芯片,甚至會向代工廠明確提出要求,那些對我國出售的芯片,不得使用代工廠在美國本鄉產能的制作。
在這樣的布景下,美國兩屆政府關于芯片制作回流的想象,恐怕難以見效。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234919.html?f=baijia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