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實習生 鄧加慶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音訊,當地時刻8月15日17時,日本氣象廳免除“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暫時情報——巨大地震留意報”。
一周以來,日本閱歷了一次全民性的“地震演習”。8月8日,由聞名“地震工廠”南海海槽運動引發的日向灘7.1級地震產生后,日本官方宣布未來一周或許產生大地震的“巨大地震留意報”。受地震預警影響,日本首相也罕見地取消了外訪行程。
南海海槽自古以來便是日本最重要的地震帶之一,簡直每個世紀都會產生一次嚴峻的大地震。預警免除后,民眾是不是就可以松一口氣了?假如南海海槽產生大地震,對日本及周邊國家和區域有什么影響?8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田兵偉。
日本政府免除“巨大地震留意報”
8月8日,日本宮崎縣日向灘產生了一場震度7.1級的地震,震源就坐落南海海槽Z段。
地震后,日本氣象廳于當地時刻當天19時15分發布了“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暫時情報——巨大地震留意報”。預警未來一周時刻當地或許還會產生激烈地震。一周后,因在日本南海海槽地震的估計震源區域沒有觀測到特別的地震活動或地殼運動改變,當地時刻8月15日17時,日本氣象廳免除“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暫時情報——巨大地震留意報”。
全球地震專家的憂慮并未消除
回顧前史,南海海槽以約90至150年的周期產生8.0級以上特大地震,全球地震專家都比較憂慮,特大地震百年周期現已進入倒計時。“前次是1944年。”田兵偉說。
央視新聞的報導稱,依據本年2月日本氣象廳發布的評價數據,南海海槽在未來10年內產生特大地震的概率在30%左右,未來30年內的產生概率在70%到80%之間,未來50年內的產生概率為90%乃至更高。
“南海海槽產生大地震與海嘯,是歐亞大陸板塊無法接受菲律賓板塊向下運動而上彈引起的?!碧锉鴤ソ庹f道,南海海槽是一個坐落日本本州島南部外海的海底地質結構,東起日本靜岡縣駿河灣西南至神州以東,長約700公里、深約4公里的海槽,坐落在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爬升帶上。這條海槽構成長達數百公里的爬升帶,菲律賓海板塊在此以一個較淺的視點以3-5cm/年的速度向歐亞板塊下方爬升。
田兵偉警示,“當時,南海海槽區域顯示出必定的活動性添加,尤其是一些低至中等強度的地震頻頻產生。這表明菲律賓海板塊的運動持續在堆集能量,將導致未來的大地震。但是,現在還不能精準預判這些活動是否直接預示著行將產生的大地震,但保持警惕和持續監測是十分必要的。”
南海海槽如產生大地震,損害巨大
假如南海海槽地震,會不會產生連環地震?對日本及周邊國家會產生什么影響?
田兵偉解說,連環地震,也稱“地震震群”,是指在短時刻內接連產生在同一區域或相鄰區域的多個大地震。前史上南海海槽地震有時會成對產生,比方1854年的安政東海地震和安政南海地震,在不到兩天的時刻里相繼產生8級以上的大地震?!澳虾:2垡坏┊a生大地震,連環地震的或許性較高,對日本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特別是關于本州島的南部和西南部區域?!?/span>
依據日本政府和地震專家的猜測,南海海槽大地震或許引發廣泛的地上轟動和海嘯,對人口密布的濱海城市如大阪、名古屋、靜岡和高知等形成嚴峻破壞,此外,這種地震還或許引發次生災禍,如火災、土壤液化和山體滑坡等。
對周邊國家的影響主要是海嘯產生的損害。由于南海海槽坐落太平洋的西北部,假如產生大規劃地震,所產生的海嘯有或許傳播到整個太平洋區域,包含韓國、我國東部、菲律賓,乃至遠至東南亞和美國西海岸。
應對南海海槽地震,日本做了哪些預備?
日本政府一向在做南海海槽地震的預備,具體有哪些重要辦法?
田兵偉介紹,日本政府對南海海槽地震的預備作業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尤其是在1960年代之后地震學研討和監測技能的展開推動了政府的防災作業;1970年代日本政府開端擬定全國性的防災對策,并逐漸將要點放在南海海槽這樣具有高地震危險的區域;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后,政府又加強了對南海海槽地震的預備作業;2012年日本政府公示了南海海槽地震的產生情形模仿,使用極限和底線思想,為最壞的狀況做災禍預備;之后發動疆土強韌化方案,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耐性建造,以降低地震形成的丟失。
一起日本還有多個研討機構專門針對南海海槽地震展開研討,并成立了多個地方政府和民間組成的地震危險評價會,具體辦法有:
樹立地震猜測監測體系。日本氣象廳(JMA)和其他研討機構在南海海槽區域安裝了海底地震儀和GPS網絡等先進的地震監測設備,實時監測地殼運動和地震活動,一起,政府設立了“南海海槽地震猜測方案”,希望經過數據剖析和模仿猜測或許的地震情形并發布相關預警。
對基礎設施進行抗震改造。政府加強了南海海槽區域公共設施、交通網絡和建筑物的抗震規劃和加固辦法,如加強港口、橋梁、高速公路和鐵路等要害基礎設施的抗震才能,持續進步基礎設施耐性。
施行海嘯防護辦法。日本政府在濱海區域樹立了海嘯預警體系,可以在地震后速向大眾宣布警報,并修建了更高的海堤和海嘯墻,設置了很多的海嘯流亡塔。
完善災禍管理機制。日本政府擬定了各種具體的災禍應急呼應方案,包含各級政府、戎行、差人、醫療體系和民眾的和諧機制,以保證在地震產生后可以迅速展開救援和康復作業。
防災演練和教育。日本內閣府公布了歸納防災練習方案,定時在不同區域進行全國范圍的歸納防災演練,特別是在南海海槽周邊區域,政府會同校園、社區展開協作,進行防災減災教育,防災演練的內容包含大規劃地震和海嘯場景下的緊迫分散、應急救援和災后康復等,以測驗應急呼應體系的功率。
“
封面對話:三問南海海槽地震
封面新聞:南海海槽為何被稱為“地震工廠”?
田兵偉:南海海槽是一個高地震危險區域,板塊之間的應力不斷堆集并終究以地震的方式開釋出來,前史上屢次產生8級以上的特大地震,且具有必定的周期性(距離90-150年),加上震源接近海底,地震往往會引發大規劃的海嘯。因而,南海海槽被稱為“地震工廠”。
盡管大型地震的距離時刻較長,但小型和中型地震在這一帶頻頻產生。每次大地震不只震級高,且常常伴隨著海嘯,對日本濱海區域要挾很大。從前史記錄來看,南海海槽自古以來便是日本最重要的地震帶之一,簡直每個世紀都會產生一次嚴峻的大地震。
封面新聞:未來是否會引發連鎖地震反響?
田兵偉:在某些地質條件下,大地震的確或許引發連鎖地震反響,但這并不是必定的,相關部分及民眾應持續保持警惕。
首要,日向灘區域坐落一個典型的爬升帶區域,菲律賓海板塊以較淺的視點向歐亞板塊之下爬升,這種雜亂的結構環境意味著在主震產生后,斷層體系或許產生應力重散布,一些斷層或許會因而應力添加,然后進步其產生地震的危險,引發周邊區域的連鎖地震。
其次,調查日本曩昔的幾回嚴重地震事情,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都曾導致了一系列余震和其他區域的地震活動,因而,前史數據表明日向灘區域仍有或許產生連鎖地震。盡管7.1級地震開釋了部分應力,但并不意味著板塊之間的應力徹底開釋,相反,在某些狀況下,主震或許會導致周邊區域的斷層體系遭到額定的應力,然后觸發新的地震,且這種連鎖反響的規劃和時刻難以猜測和掃除。
封面新聞:此次地震跟本年上半年日本產生的地震有沒有相關?
田兵偉:2024年上半年,日本產生了幾回明顯的地震,其間最重要的是1月1日產生在石川縣能登半島的7.5級地震和4月3日產生在西南偏西的7.4級地震。這些地震的震源機制主要為逆斷層型,與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等板塊的相互作用有關。
1月1日的能登半島地震是板塊之間的壓應力導致的逆斷層活動,這與8月8日宮崎縣日向灘產生的7.1級地震有必定的相似性,由于兩者都產生在雜亂的板塊接壤區域,而且都觸及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
不過,這兩次地震的地理位置不同,能登半島地震產生在日本海沿岸,而日向灘地震產生在日本南部的太平洋一側。盡管兩次地震都與板塊鴻溝的結構應力有關,但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更多是反映了區域性的地質活動,而不是直接觸發聯系。